瓜皮网首页 收藏本站 分享生活的乐趣
联系我们 手机版 分享

扫码订阅

首页 > 趣闻 > 正文

写在2021年第一天,为啥我相信中国

2021-1-1 13:30 热度: 715 责编:一朵梨花压海棠

写在2021年第一天,为啥我相信中国

今年形势整体比较严峻,但我的公号比较顺利,公司那边业务也不错,尽管有点艰苦,不过结果还凑合。在微博上发布了一个调查,1.4万人参与,大家可以看看自己属于哪一个位置:

写在2021年第一天,为啥我相信中国

晚上看了下罗振宇的跨年演讲《中国长大以后》有感而发,2021年的第一天,写了一篇文章,说说我对未来的看法。还跟以前一样,坚定地相信国运,相信也大家会克服所有困难,生活会越来越好。

1

国家是如何成为发达的

如果咱们抛开卢森堡瑞士那样的小国,咱们回顾下那些大国的发展史,说不定能看到我们的未来。

其实每个大国的崛起过程,几乎都分成这么两个阶段:

资本积累阶段;

内部整合阶段。

资本积累好理解又不太好理解,我上文提了一句,类似你家攒钱盘了个小饭店,然后通过小饭店慢慢壮大,最后变成了吃饭洗浴桑拿一条龙的大酒店。

这就是一个“攒钱、投资、再攒钱、再投资”的过程,我们国家整体经历这个的时间比较短,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积累过程,也就几十年。但是发达国家基本没有这么短的,类似英国那种持续了几百年才完成第一阶段,美国也经历了上百年。

不过整体趋势是后发国家越来越快,因为技术赋能嘛,挖掘机铲土肯定比铁锹快。

不过西方,包括日本,在资本积累阶段几乎没有例外有一部分钱是在海外强抢的;英国就不说了,到处是殖民地。大家一般说美国没有殖民地,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对,因为美国把抢到的地方变成了国土,再聊殖民地就有点低级了。就连日本,也是赌国运跟大清死磕,拿下了朝鲜半岛和我国的台湾地区,这俩地方成了它的奶牛。

有了殖民地,一方面可以掠夺,另一方面可以把生产出来的东西高价卖给殖民地。这个意义上讲,“殖民贸易”也是一种“出口导向”,也就是说,发达国家几乎都是通过出口来积累初期资本的,然后通过这些资本狂点科技点,比如英国主要点了蒸汽机、战列舰、火车等等,美国主要点了电力和炼钢,日本专心做纺织。

但是单纯抢钱不是长久之计,最明显的是英美他俩,资本家赚到了,但是国内老百姓普遍陷入了普遍的贫穷,闹得非常凶。革命导师马克思目睹了英国的情形后,觉得这货应该半条腿进棺材了,给英国量身打造了一套“崩溃路线”。

不过英国没崩溃,欧洲后来通过内部整合,都走了一条社会主义道路,成功闪避了无休止的暴力革命,这也是为啥欧洲现在那么“左”的原因。我们以前一直说,美国的“社会主义者”桑德斯,在欧洲只能算中间路线。

英国通过大规模向基层让权,吸收草根进入议会和政府,致力于改善工人阶级境况;这属于英国的“脱贫攻坚”,规定了最低工资,禁止雇佣童工,工人死了要给补助,工人老了要给养老,还要强制把小孩送去读书。这样稳定了形势,英国一度过得还不错,要不是美国和苏联崛起,英国又被美国从背后捅了一刀,殖民地也跑光了,英国大概率还可以再挺一百年。

美国也一样,面对汹涌澎湃的闹事浪潮,资本家被迫让利,给工人涨工资,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在罗斯福上台后,国家牵头降低贫富分化,大规模拆分垄断巨头,贫富分化在1929年达到了最高峰后,开始缓解,一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重新回到了历史高点。达利欧在最新的文章里也指出,美国现在的分裂程度和社会矛盾达到了1930年以来的最高峰。

写在2021年第一天,为啥我相信中国

降低贫富分化一直不被经济学家看好,觉得违背市场原则,影响效率,不过现实是强国到了一定时候都得考虑降低分化,帮助基层脱困,不然注定走不远。用我们的话说,那叫“兼顾公平和效率”,大家其实应该也注意到了,这两年风向已经转了,“公平”的口号开始越来越响。

回到美国。降低贫富分化这事最大的好处就是能搞出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大家手里有钱才消费,才会去旅游,才会买洗衣机,装点灯,美国那些牛逼发明才能铺开,只有铺开才会分摊成本,才会进一步降低价格,企业才能做大赚钱,有了资本,就可以投资研发新科技。

大家注意下,超级企业肯定是在生产大家都用得起的东西,如果只生产富人用的东西,一般只是名声大,规模大不了,而且也不太赚钱,毕竟广告费就能压死他们。这些奢侈品企业得不断向普通人发洗脑广告,让他们羡慕富人拎的包包,这样富人才会买,买了才有感觉。

而且美国当时也是基建狂魔。为啥孙中山到处说要建“十万英里”铁路?主要是当时他在报纸上看到说美国人天天狂修路,挖运河,羡慕得不行。

几套拳下来,慢慢形成了巨大的国内市场,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了内外双循环的国家。

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发达国家都有两步,第一步是海外贸易,第二步是发达的国内市场,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双循环”。

2

三个陷阱

发展过程中其实有三个陷阱。

第一个陷阱是“低收入陷阱”。很好理解,就是开局时处在一个坑里,要钱没钱,要资源没资源,死活出不来,这是大部分人和国家的写照。

这种情况下,就得别人拉一把,比如借给你点钱,让你去搞个小卖铺,或者让你去血汗工厂,尽管赚得少,但是多多少少可以攒点钱;攒点钱就可以开小卖铺,从小卖铺升级到小饭店,然后大饭店,最后到洗浴中心;洗浴中心再升级成带着银行功能的综合会所。

国家和人一样,有的缺才能,有的缺启动资金,有的都缺——反正只要缺一样大概率就被锁死了。

第二个陷阱是“中等收入陷阱”。发展到一定时候,这个国家国内的人力资本就会上涨,而且不再让随便污染环境,很多企业就得寻求搬家了。现在大家看着很多外资企业撤出中国就受不了,其实在过去半个世纪,这些企业一直都搬来搬去,哪劳动力便宜就去哪。

环境污染这事整体符合一个叫“库兹涅茨曲线”的走势,也就是一般情况下某个国家刚开始发展,环境会急剧变差;再发展,环境又开始好了起来,英国以前砍掉了整个国家的树,疯狂玩蒸汽机,每个城市都覆盖着一层煤灰,而且伦敦常年雾霾,江湖人称“雾都”;最过分的一次发生在1952年,一场烟雾(主要是二氧化硫和烟尘)导致伦敦彻底瘫痪,死了4000多人,这是20世纪最大的环境问题灾难。现在的英国已经完成去工业化,环境非常不错了。

我前期写过一篇文章,叫《不知道90年代治安有多差,就不知道现在有多幸福》,结合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历,就能看出来,所有国家的现代化过程都是乱七八糟的,因为“现代化”要打破以前的秩序,建立新的秩序,这个过程没有不乱的。

乱一段时间也没事,最惨的就是到了“现代化”的门口,却进不去——这下好了,一直乱,又退不回去,墨西哥、巴西什么的就是这个状态。

当外企大规模撤离的时候,如果一个国家没形成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那就惨了,这个国家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状态,外企一走,一地鸡毛。

这类国家有几个支柱产业,但国内市场太小,没法支持这几个支柱产业又没法迭代演进,自然也就没法“先富带动后富”,国家一直不上不下,弄不好还会动荡,东南亚和南美的国家都是这种。

当然了,如果发达了,也面临一个“高等收入陷阱”,因为企业和国家慢慢会迷恋上赚快钱。而且把不太赚钱的企业和赚钱慢的企业搬到海外。

不赚钱和污染环境的企业搬走倒也没啥问题,最大的麻烦是把赚钱慢的企业也搬走。类似科研和需要技术研发的行业,都是慢钱行业,如果这种行业也走了,那最后的结果就是少量从事金融的人过得高大上,剩下的人越混越矬。

比如英国。英国已经没啥支柱产业了,地下洗钱业务倒是蓬勃发展,现在成了欧洲最大的洗钱中心。我们前不久脱欧的时候说到了,英国脱欧,最大的推动力就是金融寡头们要摆脱欧盟对他们的洗钱限制。

其他发达国家也都差不多,都面临本国核心业务外流,经济金融化等问题。比如现在大家说起高科技,第一反应是美国搞得不错,日韩也不错,中国也追得不错,但提起欧洲,就跟提起俄罗斯一样,印象中科技不错,不过很难想起来现在有啥高科技,如果有,那也是几十年前研发的,现在还在吃老本。

对比我国的情况,很明显我国通过几百年来离开中国的华侨返乡投资走出来了第一个陷阱。在搞外贸的时候,已经在布局未来,不断国产替代,投资基建,等外资开始撤离的时候,我们自己内需也上来了,互联网基建也都搭好了,正好开始搞互联网。现在马上要面对第三个陷阱。

第三个陷阱我也很有信心,因为我国一直对金融的态度比较保守,而且一直鼓励科研,这一点是自下而上的。

更关键的是,我国政府是能控制住银行的。众所周知,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银行的支持,控制住银行国家就能从根本上控制产业的走向,就跟韩国、日本似的。

比如国家之前鼓励去海外收资产,老王雄心勃勃贷了款去收购。后来政府觉得这事不靠谱,银行抽贷了。老王这条路走不通,去年变卖了海外资产,开始干老本行了。

我理解通过这两年的试探,国家越来越开始坚定了搞高端制造业的决心,这玩意既可以稳定就业,也可以持续向上攀爬。更重要的是我们确实擅长这个,比如在罗振宇的演讲里,就提到一个事,我感触非常深。

说是2020年武汉封城,联想的武汉工厂2月底开始筹备复产复工。到3月31号,它就已经有1万人在生产。武汉联想工厂在武汉解封之后,一直到现在1万多人0感染。这家工厂6月份还上了新的5G生产线,简直匪夷所思。

它恢复生产后,无数上游企业也都开了工,随后整个武汉也复苏,到了年底一复盘,作为疫情重灾区的武汉经济发展状况竟然很不错,虽然一季度武汉的GDP掉了40%,但二季度一解封就追平了。三季度强势增长,到了年底,武汉的GDP又进了全国前十,从风暴眼变成了风向标。

看了联想的表现,就有点明白为啥武汉能强势复苏,也能理解我国为啥能在后半年强势复苏,成为全世界经济体里唯一正增长的一个。

3

到底什么样的社会才是有未来

说了这么多,大家其实也慢慢感觉到了。

简单讲,一个社会能发展,第一关键的是“需求”,也就是购买力。我们说国家起步要搞外贸,后来要发展内需,本质都是“需求”。搞市场经济,最关键的就 是卖的东西有人买,那样才能循环起来。

出口导向,是为了让老百姓富起来;

扩大内需,也是让老百姓富起来。

本质是一码事,都是让人手里有钱。有了钱才有购买力,国内开的饭店有人去,研发的芯片、电池、电动车有人买。只要有人买,企业能回笼资金,就可以迭代起来,不然研发出来也没啥用,一锤子买卖。

很多牛逼的发明被创造出来后,就被束之高阁,主要是因为没啥用,卖不出去。卖不出去的发明就没法迭代,再牛逼也得等着。

这是我国后续的难点,但也是我国最大的优势。英国舰队当初绕了半个地球过来找中国,是为了市场;美国当初拉中国进WTO,也是为了市场。巨大的市场就是我们真正的武器。

接下来我们就是不断深耕这个市场。

一个好的社会肯定是让精英发挥优势的社会,这一点美国做得最好。这也是为啥早年中国精英往美国跑的一个原因,美国那边厉害的人的收入是上不封顶的。

不过这些年随着中国实力上来,这一点也补上了。众所周知,中国有产品经理一年收入能达到恐怖的两个亿;技术强悍的大学生一毕业收入也能达到一百多万。激励只要足够,人才就能发挥出优势。

同时要照顾落后群众,我一直都不觉得这和“尊严”有什么关系。我一直觉得,基层有无数牛逼的人,只是他们的才华被淹没在了无休无止的日常工作中;照顾基层,就是给所有人机会。

而且让基层慢慢富起来,本身也是扩大国内市场的一部分,拼多多几乎是一夜之间爆火,本质也是它独自杀入了一个处女地,就跟美国的西部一样,尽管荒凉,但有天大的潜力和规模。

而且要培养越来越多能打的公司,归根结底,国家之间的竞争,最后都要落实到公司的竞争。当然也不能说“培养”,伟大的公司都是自下而上演化出来的。中国铺设了天量的互联网基础设施,自然而然演化出来了世界上最能打的互联网企业。

其他领域也一样,中国有海量的国内需求,自然而然会涌现出强悍的企业,比如通信领域的大爆发推出了华为,手机领域也成就卓著;而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商三星在中国基本卖不动,也跟我国本土企业能打有关。

这里还得说回刚才罗振宇提到的联想,我以前倒是知道它电脑世界第一,深入了解了下发现并不简单。比如在武汉基地内,联想自主开发了自动化的“量子产线”,现在整个产线自动化率达到了41%,而且最大的优点是“高柔性”,可以随时随地灵活布置任务,原来联想的智能化程度已经这么高了。

而且一开始觉得联想的智能制造也只是在他们的领域,跟其他产业应该扯不上关系,这两天听业内朋友说,说是连那种大型能源和电力产业也使用上了这种智能化的能力,可见这玩意有很强的适应性和巨大应用范围,后续会慢慢扩散到整个制造业。

今后那种生产线两边站着大量工人的情况越来越少,也就不存在人工费用高转移产线的问题了,这种“新IT”模式正在悄悄改变世界。

感觉下一步我国关键还是不断提升线下生产效率,这种制造业智能化模式也是代表着制造业在内的实体经济各行各业的未来,而不是继续投入重资搞平台垄断跟菜贩子抢生意。

4

尾声

整体来说,深耕国内市场,提升科技水平,控制贫富分化,完善市场秩序,打击资本投机和恶性的那一面,这些套路没啥问题。而且如果能长期坚持,未来可期。

此外,政府最近的一些举措明显是要抑制最近几年抬头的“赚快钱”风潮。毕竟有些企业赚钱太快,艰苦、研发周期长的工作就不想做了,但如果社会顶端的公司堕落了,那整个社会也就掉坑里了。

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市场经济的规律在超级公司那里越来越不适用,传统那种“完全竞争的市场”在很多领域并不存在的。那里都是寡头的天下,比如芯片、互联网、通信、铁矿、石油。

这些领域每个国家都只有几家巨头在控制着。这些巨头的想法,可能就是这个国家接下来几年在这个领域的进展,不干预能行吗?如果一个国家最顶尖的公司躺着吃垄断红利不搞研发了,那这个国家在这个领域可能很快就虚了。

而且经历过这些年的这些事,大家可能觉得现在形势不是太好。

不过应该学会用“迭代”和“进化"的思路来思考问题。治理腐败,脱贫攻坚,芯片研发,技术进步,甚至我们自己日常的工作,其实都可以用这个思路来思考。

比如我们做软件,或者我写文章,第一个版本都比较简单,然后慢慢往上加功能,一点点精致化,迭代那么几轮,看着就非常精细非常能看了。这也是为啥说要“保持初心”,出发后不要忘了方向,朝着一个目标反复迭代几轮,一切都会好起来。

来源:九边 微信号:ertoumu893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来源于互联网与网友分享,本站只做收集与展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