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皮网首页 收藏本站 分享生活的乐趣
联系我们 手机版 分享

扫码订阅

首页 > 趣闻 > 正文

零售业态在不同环境里解决着人们的不同刚需

2020-9-6 16:30 热度: 808 责编:一朵梨花压海棠

零售业态在不同环境里解决着人们的不同刚需

@老钱说钱:今天一天都在看张磊的新书《价值​》

张磊说高瓴成立后,花最多时间研究的就是零售行业。因为这行是商品经济的第一打产物,和人的联系最紧密,还要突出解决「安全感」「便利性」「幸福感」这些需求。

最开始的零售公司代表是「Kmart」和梅西百货,这两家公司最大的特点是占领城市的核心地段,靠人流量取胜。

后来汽车普及了,美国人居住又比较分散,有车以后消费半径一下子就大了,地段优势不再明显。

接下来,零售行业比拼的是通过规模效应把价格打下去。

深刻影响商业史的沃尔玛诞生了,它的核心就是种类多到爆炸,有14万个SKU,同时尽量把价格做低,至少要比周边的竞争对手低。

接着从模式上挑战沃尔玛的COSTCO出现,它发现老百姓常买的品类并没那么多,因此把SKU缩减至3000个,而且只卖大包装,还不加价,只收会员费。好市多找到了自己的客户,然后让这些人产生最多的消费。因此好市多在3000个SKU的厂家面前议价能力极强,因为它要的量巨大了。众所周知,芒格要把好市多拿到死。

还有更绝的。

理性极简的德国又出现了一家零售公司,叫ALDI,只卖800个SKU,全部自己生产,没有品牌,因为老板认为消费者最终要为品牌广告费买单。每个店的店长自己决定店里卖啥,跟总公司拿货就行。

同样的零售业态,放到居住极度密集的日本,因为环境不同,业态跟着变了,开始分层——有少量大超市,有极值低价的百元店,以及最主流的便利店。

因为老龄化、单身化、低欲化,便利店又在精选SKU的基础上变成了快餐店。

零售业态在不同环境里解决着人们的不同刚需。

高瓴一开始认为商业就是「人」和「生意」,但通过零售业态的启发,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不同「环境」才是「人」和「生意」的土壤。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来源于互联网与网友分享,本站只做收集与展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