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名吕布,他在历史上留下:“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这么一句评语,陈寿的说法换成现代逻辑就是这样一个反复无常、唯利是图的人,自古以来作死到这种程度,没有不死。为此还有人为吕布辩驳是东汉末年社会对“寒门出身”(尽管吕布根本不是寒门)吕布有歧视,所以处处不容于他。
当时评价一个人除了看出身亦要观其言行,吕布作风堪称当代信誉透支的代表,反复无常的特点伴随其人一生。丁原举用吕布,待见甚亲。吕布却被董卓利诱杀了丁原。董卓对吕布誓为父子,甚爱信之。因为董卓常因为点小事就拿戟扔吕布,吕布又与董卓小妾有染,双方矛盾触发之下,吕布先动手杀了董卓。
吕布杀董卓一事本可说是为国除贼,是正面行为,但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某一件事。如果没有吕布后来的故事,他就真是除贼的英雄。接着吕布的作死之路正式开始,他于长安兵败去投奔袁术,拿出杀董卓的功绩来说是为袁术报仇(袁术全家被董卓所杀),袁术厌恶其反复,没有收容吕布。
吕布大概又拿着同样的理由去投靠袁绍,并在袁绍军与黑山军大战时表现出色,此后吕布居功自傲,瞧不起袁绍麾下诸将,要求袁绍给自己增兵,又纵容士兵劫掠,这种“妹仔大过主人婆”的行为,令袁绍与吕布只能刀兵相向。
接着吕布受张邈邀请入主兖州,被曹操击败后投靠徐州的刘备,不久吕布又受袁术诱导,将徐州占为己有。因袁术不肯如约给吕布运粮,于是吕布又跟刘备联合与袁术做对。以上看来都是吕布身在乱世的一些常规操作,看上去无可厚非。
只是从头看来有一个重点,吕布很容易被人所利诱,一旦有机可乘就动手,一次两次可以理解,长期以来已经让吕布信誉严重透支。吕布看似来常规操作,却已经把袁绍、袁术、曹操、刘备周边有实力的诸侯全都得罪,刘备、袁术虽会短期内迫于形势跟他合作,任谁都不会再绝对信赖他,对于一个没信誉的人,别人自然也无所顾忌去出卖他,所以发生了陈登父子出卖吕布事件。
陈登父子很轻易就说动吕布向曹操靠拢,一同对付袁术,吕布就废除跟袁术的婚约,斩杀袁术的使者去向曹操示好。并勾结袁术的将领韩暹、杨奉,把袁术大军打的大败。后来吕布被曹操大军围攻,他暗中派使者送女儿给袁术,想要袁术给他增援........
吕布不仅对敌人反复,对部下亦如此。部下郝萌率兵谋反进攻吕布府邸,迫使吕布爬厕所逃往高顺营中,后率军平乱。事后曹性揭发主谋是袁术和陈宫,吕布对陈宫没有任何处罚,却把功臣高顺的兵权夺走,给魏续统领。如果郝萌是陈宫的人,吕布把郝萌的兵权交给了揭发陈宫的曹性,又等于把陈宫给得罪了。
表面上看吕布稳住了陈宫、高顺之间矛盾,实际上是变相削弱二人权力,两人自然都对吕布不满。这件事致使后来陈宫给吕布设计对付曹操的战术没法实施,因为吕布的妻子严氏认为高顺和陈宫不和,一旦吕布出城作战,二人可能会城中内乱,于是吕布放弃率骑兵在城外牵制曹军,在城中坐以待毙。关键是吕布原本答应过陈宫,但是没有实施作战。
吕布的作死不是体现在具体某一件事,而是他终其一生都在作死,反复无常的性格使他周边强者无一是可信任盟友。御下没有一个明确态度,又多猜忌,诸将只得各有各的想法,互相怀疑,这也是吕布后来每战多败的原因。孙子曰:“上下同欲者胜。”吕布虽然骁勇,可如果老是命令随意更变,令将领不知道如何去配合他行动,即便诸将都是不世的将才,也没法发挥才能,他们根本都搞不清楚领头人在想什么。这种猜忌不是一天两天所形成,是长久以来吕布的态度使整个团队陷入各不相知的状态。
人一时无信尚且可以挽回声誉,但是人人都知道他是这种人,自没人会再信任他。在吕布结局里他对曹操说自己待诸将很好,诸将却背叛他。曹操讽刺吕布爱诸将妇,等于吕布既背叛自己妻子也背离自己将领,何谈待诸将好?
这点曹操有资格嘲讽吕布,因为曹操所纳人妻都来自敌方,没对部下妻子动过手。
截图下这段话出自《三国演义》,史书未有。
吕布作为君主,无法有效制御下属,外人一旦利诱于他就可以行动。作为部下,他可以轻易背君弑主,又放任士兵劫掠,常与同僚不和。瞧不起董卓的大将胡轸,还可以捣乱令其兵败,又瞧不起袁绍诸将。吕布固然善战,但你怎么确定跟他合作,他会攻击敌人还是自己?
别说什么大信大义,吕布连最爱家室的人设都站不住,窘迫中顿时卖女儿,又背离妻子搞外遇,听信严氏之言不出城作战,更多是对高顺、陈宫不信任。作死的最高境界就是无形间得罪身边所有人........
交恶对象统计:丁原、董卓(胡轸)、袁术(纪灵、张勋)、袁绍及诸将(估计有颜良、文丑、张郃、麴义等)、曹操、刘备(张飞)、陈宫、高顺、严氏、关羽(吕布爱部下的妻子,关羽喜欢吕布部将秦宜禄的妻子杜氏,关羽和吕布有可能是情敌)、吕布诸将(魏续、成廉、侯成、宋宪、秦宜禄等,具体不知爱谁的妻子,也许都爱过)
第二名公孙瓒,他家世二千石,却又以母亲身份卑微,自己也不怎么显贵。当时的士族也没有成形,公孙瓒大致是处于豪族与寒族的边界当中。他的名声也很不错,出任辽西太守刘其的小吏,公孙瓒愿意履行对故主忠诚,跟随因犯法被流放到日南郡的刘其同行,沿路护送。
日南郡在今越南中部,东汉末年脱离汉朝统治成为独立国家林邑。公孙瓒的忠义使他名声大震,得举孝廉(按汉和帝标准二十万人口一郡每年仅举一人)。公孙瓒社会名声优于吕布,可就是在这些良好基础下,公孙瓒也是个能够跟大部分人绝交的高手。
公孙瓒的长官刘虞以仁义安抚戎狄,公孙瓒却一心想立战功,问题是乌丸、黄巾肆虐青、徐、幽、冀四州,公孙瓒压制不住,也不想刘虞立功,于是派人暗杀戎狄派向刘虞投降的使者。致使刘虞和公孙瓒关系非常紧张。为了跟刘虞怀柔政策对着干,公孙瓒干脆放纵部队劫掠百姓,恶化幽州民心。
接着袁术想跟刘虞结盟,公孙瓒建议刘虞拒绝袁术的请求,私底下派弟弟公孙越去勾结袁术,更加袁术把刘虞的儿子刘和扣下。公孙越到袁术麾下,与孙坚联合去跟袁绍的部下周昂交战。同时公孙瓒又跟袁绍勾结,一同图谋冀州的统治权,袁绍得到冀州后没有给公孙瓒什么领地。
正好公孙越随孙坚征战而战死,公孙瓒说这一切都是袁绍的错,就派兵打袁绍。袁绍本来给了公孙瓒从弟公孙范南皮太守的职位,意图维持同盟关系。公孙瓒接过南皮郡,继续对袁绍动手,还顺便强迫兖州刺史刘岱驱逐袁绍的家属,因为袁绍、公孙瓒、刘岱本是一个联盟,如果刘岱不照办,公孙瓒就顺便把刘岱给灭了,于是在公孙瓒的逼迫下,刘岱听从程昱意见跟公孙瓒绝交,选择跟袁绍保持同盟。
公孙瓒一怒之下自己设立了冀、青、兖三州刺史,命部将派兵入侵三州。吓得冀州势力纷纷投靠袁绍,跟公孙瓒做对,只有常山赵子龙率兵投靠公孙瓒,为此公孙瓒讽刺赵云说:“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赵云虽然解释说:“从仁政所在。”不过纵兵掠夺的公孙瓒的仁政实不知何从谈起,于是后来赵云跟刘备走的越来越近。
公孙瓒的兖州刺史单经率军入侵,被曹操所击退,于是又顺便跟曹操绝交。三十万青州黄巾往西迁移,欲要跟黑山贼联合,被公孙瓒派兵半渡而击,击死数万,俘获七万。后来公孙瓒又需要借助黑山军跟袁绍作战........
公孙瓒在短时间内完成完美远交近伐战略,内部跟刘虞搞矛盾,讽刺赵云,屠杀朱灵全家,恶化自己跟戎狄、幽州百姓关系,对袁绍、曹操、刘岱直接宣战。
原本公孙瓒凭借大破黄巾贼以及连攻袁绍,占尽了优势,但是公孙瓒没有明确的战略目的,只知一味扩张势力,最先招致刘虞讨伐,而公孙瓒击败刘虞后就乱按罪名将其杀死,落下弑主之名。公孙瓒占据幽州后更是日益骄矜,不恤百姓,记过善忘,睚眦必报。因此不受幽州官吏拥戴,激起幽州从事鲜于辅、齐周、骑督尉鲜于银等人起兵,他们推举阎柔为乌丸司马。招集鲜卑、乌丸等兵马,共得汉兵、胡兵数万人起兵,乌桓峭王也率其部落的人及鲜卑骑兵七千余骑,随鲜于辅迎接刘虞之子刘和与袁绍将麴义合兵共十万为刘虞复仇。
公孙瓒因为作死行为,招引来一整个复仇者联盟。
回看公孙瓒曾得廉孝功名,最终所做皆不忠不义,手握重兵却不行仁治,对远近之人也皆没有信任可言。公孙瓒连败之后拒险固守,建造铁门,斥去左右,严令七岁以上男子不得进入,只跟妻妾住在里面。公孙瓒又让夫人练习自己大声说话的本领,方便给他传达命令。自此疏远宾客,谋臣猛将逐渐离心。由于公孙瓒是历史的败者,史书上没有留下什么他麾下谋臣猛将的记载,但是公孙瓒部队极其善战,麾下猛将肯定是不少的。
袁绍后来对公孙瓒强攻不下,仍打算跟公孙瓒讲和,公孙瓒对袁绍不做答复,袁绍为解除后患就大举强攻。先是公孙瓒一别将被围,公孙瓒不肯相救,认为先救一个人,以往人人都不肯力战,就等我去救。现在我不救他们,他们就会死战到底。这跟《新三国》里曹操、曹仁经常不救部下,让部下多砍几个兵的思路倒是吻合。于是后来交战,公孙瓒的部队多知道没有援军,不是投降就是逃走.......
最后的作死!
公孙瓒到最后关键还有生机,他采用了与陈宫献给吕布相似的守城方法,让儿子公孙续率五千骑兵在城外策应,公孙瓒在城内率军而出,内外夹击袁绍。如果当时吕布和陈宫如此配合,亦仍有生机,不至于坐以待毙遭到水攻。
公孙瓒此举应该体现出很强烈的求生欲望,只是此一时彼一时......张燕已经集结十万大军在路上,吕布那边的袁术没有大军增援,因为大军上次被吕布歼灭了,袁术也不确定会不会来救。公孙瓒只要坚持到张燕抵达,袁绍也非得暂时撤退,调整阵势不可。公孙瓒等不急就制定反击策略,给公孙续的书信却被敌方劫掠,以致大败而归,公孙续战死,公孙瓒自知兵马伤亡过多守不住了,于是引火自焚。
公孙瓒和吕布作死的水平几乎可说是旗鼓相当,别人作一次就会死,公孙瓒和吕布作了一生,作到极致。公孙瓒不如吕布,毕竟弑主和背信次不足,不如吕布声名狼藉。公孙瓒引火自焚,不像吕布给部下戴绿帽又抱怨部下背叛,后又望降曹,终究是敢作死也敢承担。
交恶对象统计:袁绍、袁术、韩馥、刘虞(鲜卑乌丸)、刘岱、曹操、赵云、朱灵
第三名曹爽,一手好牌全都打烂的代表性人物,曹魏皇权至明帝曹叡以来都还非常巩固,曹爽以辅政大臣身份辅佐幼主曹芳,即刻跟司马懿争权起来,曹爽为了巩固自己的集权,一边弱化魏老臣影响力,同时也弱化了皇权合法性,让造成自己是擅权奸臣的局面,落下司马懿发动正始之变的口实。史书或许有一定程度给曹爽一党泼了脏水,然司马懿诛杀曹爽,于朝中几无阻力,可知道曹爽确实是德望不足,确实没太多人怜惜他们。因为曹魏皇权衰败最大责任是曹爽,司马懿父子只是在曹爽的基础下加重力度,进一步架空皇权。
曹爽作死遭到灭族都算事小,致祖辈创立下的一国基业覆亡才是最大作死。曹真内不恃亲戚之宠,外不骄白屋之士,施陆议于严霜、奋朱然于雷霆。要德望有德望,要功绩有功绩,曹爽太不孝。
曹爽一上台就启用以夏侯玄、何晏为首的浮华案人员,当年在老臣董昭提议下罢免了许多华而不实的官员,这些涉案人员中确实不乏人才,若诸葛诞、司马师(此人未必涉案)、夏侯玄的才智均非庸俗,曹爽要启用这些年龄相仿之人无可厚非。
曹爽的问题在于厚此薄彼,重用自己小团体官员同时不给曹魏老臣留出什么权力空间,短时间内就垄断禁中、尚书台、司隶校尉与河南尹,把洛阳中央实权一览手中。司马懿狼心未现之时,太尉蒋济、司徒高柔就跟司马懿组成阵营,直至司马懿掌控大权,陈寿评价才策谋略,世之奇士的蒋济才醒悟过来。
曹爽一党各种骄淫奢侈、公然索贿事件在当时政治环境下倒不是至关重要的罪名,因为太尉蒋济也是个著名大贪官,人一旦失势就连曾经随地吐痰都可以罪无可赦。曹爽一大作死是举大军伐蜀,招致大败,不但没法借此助长威望,还反令有失所望。反观司马懿是身经百战的名将,在军中威望甚高,可以服众。
第二就是曹爽兄弟垄断禁军兵权,却经常一起出游,政变一旦发生,有人关闭城门控制兵权,曹爽那伙名义上的指挥官对此根本无能为力,要知道司马懿发动正始之变绝非忽然为之,是曹爽兄弟经常一同出城,被司马懿、蒋济、司马师等摸清了动向,早已制定好妥善计划。
最后作死就是曹爽没有听从“智囊”桓范计策,挟曹芳移驾许昌,命曹羲率阙南别营和典农校尉的军队抵挡司马懿,曹爽心怀大志而无足够的魄力行事,故留下小牛、肥奴之名。曹爽为此得到了最高荣誉,与吕布齐名。
大文豪苏轼著有《论桓范陈宫》一篇,评价到:“吕布、曹爽,何人也?而为之用,尚何言知!臧武仲曰:“抑君似鼠,此之谓智。””苏轼的重点主要批评桓范、陈宫不仕明君,被吕布、曹爽所用还谈有什么自知之明?而吕布、曹爽的问题就是任凭有再厉害的智者辅佐也没法成事的代表性人物。
第四是姜维,胡三省于《资治通鉴》评注姜维说:“屡败而不止,为亡蜀张本。”《蜀鉴》的作者宋人郭允蹈和《通鉴纲目集览》中都对姜维坚壁清野,大开汉中门户做了批评。因为他改变刘备、魏延时期制定的国防策略,魏军可以轻易入汉中平原作战,诸围被动挨打,使钟会很快打到了剑阁。当时姜维所率主力部队远在沓中,司马昭早已分析出蜀汉可能有九万兵力,有四万在成都与其他郡,那么意味着沓中与汉中兵力为五万。作为敌国的战前分析不一定太准确,即便汉中兵力比司马昭预想要多一些,在现实中按照司马昭把姜维拖在沓中,钟会出兵汉中的策略最终也是成功了,姜维来不及返回阳平,钟会就已破关城。
故从姜维屡败至大开国门一系列举措,就是多次大型连续作死行为。姜维不频繁发动北伐,发生二次战败,则就不会让自己陷入政治窘境。诸葛瞻、董厥就缺乏调姜维做益州刺史,借机夺其兵权的合理性,姜维亦不需要避难于沓中。
正应了《汉晋春秋》所载廖化之言: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
《华阳国志后主志》还记载姜维在不知道刘禅已投降的情况下还继续作死:“姜维未知后主降,谓且固城;素与执政者不平,欲使其知卫敌之难,而后逞志;乃回由巴西,出郪、五城。”
姜维其人好立功名的特点,使他一生中都在冒险拼搏,蜀汉的形势却经不起他如此连番冒险,即便蜀汉终将灭亡,最后那一战也打的太难看了。若以刘备时期国防政策,至少能让魏军深陷汉中,使南方、东吴援军还有策应的时间,绝不至于短短时间就覆灭。正是不作也会死,但是姜维作死加快了步伐。
交恶对象统计:刘禅、黄皓、诸葛瞻、董厥、廖化、张翼、杨戏、姜维母(不在当归)
第五名孙皓,吴末主孙皓的作死可以用一段公交车上男子暴打小孩的新闻来形容。自司马昭灭蜀到司马炎称帝,晋吴实力差距已经拉大到姚明与郭敬明之间距离,当时许多人判断中认为晋灭吴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时孙皓开始了他作死进程,他率先向晋国动手,频繁发动大规模北伐,十数年间边境没停止过战争。当时的局势下,孙吴对西晋发动战争,已经不是靠一两场局部胜利就可以扭转趋势,尤其是在淮南战区,由于邓艾改善的国防政策,让孙皓根本没法取巧,他就算是派丁奉偷袭寿春成功也不会打破两国格局。孙皓的北伐跟小朋友踢大人没什么区别,或者是像有人飞踢星爵的岳父施瓦星格,自己却摔倒一样,亦或是《功夫》里周星驰用木棒敲打火云邪神。
同时孙皓还有在武昌、建业来回迁都,修建宫殿等大肆消耗国力的举措。吴末主孙皓和南塘后主李煜简直是鲜明对比,他在位期间一点没有显露出弱国该有的态度,相反孙皓显得非常自信,在占卜影响下他还非常相信自己能够一统天下,于吴天玺元年(276年)还搞了一座《封禅国山碑》。
孙吴最后的衰败不全是孙皓原因,早在孙休执政时期就因为信任濮阳兴、张布执政,导致国家大失所望。孙皓好立刑威,滥杀重臣,这可能源自孙吴皇权旁落多年,令他感到极为不安所导致。这也是为何后来他的侍中在晋朝为他辩解的原因,世人把很多不是孙皓的罪责也都归咎到他身上。
只是单说孙皓与司马炎对峙的举动也足以在三国作死人物中名列前茅,孙皓为人猜忌,先后逼反孙秀、步阐,为此杜预察觉到孙皓性格缺陷,又使用离间计调走西陵名将张政,致使长久以来倚重的长江天险露出破绽。即便世人可能给他加了许多没有的罪责,但孙吴灭亡的重责始终要由他来承担。
交恶对象统计:司马炎、贾充、陆凯、陆抗、留平、丁奉、濮阳兴、张布、万彧、韦曜、贺邵、薛莹、楼玄、华覈等,还在统计中........
来源: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