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皮网首页 收藏本站 分享生活的乐趣
联系我们 手机版 分享

扫码订阅

首页 > 趣闻 > 正文

我在豆瓣做水军那些年:揭秘“刷分”背后“灰产”

2020-10-27 11:00 热度: 777 责编:一朵梨花压海棠

我在豆瓣做水军那些年:揭秘“刷分”背后“灰产”

文/Mia

来源:娱乐独角兽(ID:yuledujiaoshou)

曾几何时,公认相对客观的豆瓣评分是衡量一部电影电视剧综艺质量口碑时最“硬”的指标,也是影视公司搭建团队时的决策参考指标,无数影视综项目在总结成绩时会将“豆瓣评分XX”写在上面。

豆瓣评分渐渐被当成利器:有人用它挖护城河,也有不怀好意的人挥舞着它偷袭对手,从《思美人》、《黄金瞳》到《流浪地球》,“五星改一星”、“雇水军恶意差评抹黑对手”等事件层出不穷。在评分虚假注水和黑公关恶意刷分背后,水军如幽灵一样徘徊在平台上空。

我在豆瓣做水军那些年:揭秘“刷分”背后“灰产”

创始人阿北在《豆瓣电影评分八问》曾经提到,豆瓣有“一亿多人的”大众评审团,可以给看过的电影打一到五星(一人一票),然后豆瓣算出 1~10 分的评分,并且有反作弊工具排除“非正常打分”的账号。那么,水军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为何?豆瓣引以为傲的评分机制公正性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水军干扰?

曾经从业职业水军半年的小水和她周围的人接受了我们的深度采访,多角度揭秘了“豆瓣水军那些事儿”。常年行走在灰色地带的他们很忌讳现身于公众面前,反复叮嘱“如果要对话截图一定不要截出我的头像,相关信息厚码再厚码”。

  从豆瓣到大众点评,哪里有红利哪里就有水军

“冒昧打扰一下,请问兼职有兴趣吗?高收入无压力,当日结算。”上豆瓣这些年,大概每个人都曾经接到过类似招揽水军兼职的广告邮件。从发帖后被秒删,再到群发私信,再到小组中精心包装成剧情讨论帖的“安利一部剧”、“大家听说过XX剧”式高级水军,水军随着平台的反作弊机制升级而不断进化,刷分则是他们最主要持久的业务。

同任何一个步入规模化专业化阶段的产业一样,豆瓣水军内部正在逐步细分,形成了一个层级分明的链条:处在链条顶端的是“大老板”,通常将自己的公司注册为“XX文化宣传公司”,负责从项目宣发方或直接从项目方处接活儿,手握大量微信群;中层的是大大小小的组织者,负责“拉人头”,拉来之后还要审核是否是“正常账号”,在水军评论发布之后需要截图保存,并在表格里汇总链接,按基层水军人头抽成,一人抽十多块到几十块,“赚得多的,能拉将近1000人,一部电影就能赚到两三千”,但代价是“会很累”,因为对方几乎是随时都在手机和电脑上同时跟很多人聊天;

底端的是基层水军“打工人”,负责具体执行,这当中分为“文案撰写者”、“发布者”或是“撰写兼发布者”,文案先要经过审核,要求“有深度有文采”,然后要分批发布,有的在影片上映前发布,有的在上映后发布,上述几类人员报酬价格也各自不同,另外还会要求“评论保留一个月”,因为有的人不想表现自己是水军但又想赚钱,就会在发布评论后立刻删掉,因此也会审核保留期限,小水表示“还有一种专门负责给热评点赞的”,因为登上首页热门评论的影响力和报酬都比普通评论要高不少,到手报酬不按月结算,而是按一次任务(给某一部电影当水军)结算。

他们当中有在校大学生,有家庭主妇,有失业者,如此这般,构成了一座自上而下的金字塔。——不难看出,虽然是灰色产业链,但水军这一行当的组织架构颇为正规,从商务到策划到文案,与广告公司或影视宣发公司结构近似。

总体而言,按照手中掌握账号的质量等级,他们一般分为两种套路:一种走量,一大堆人集体刷分,只要有豆瓣账号就去疯狂刷五星,但是由于过于明显,通常会被豆瓣反作弊机制察觉并过滤掉;一种走质,要求高质量无违规的账号,以后者为例,100粉以上报酬为三四十元一条,500粉以上50元一条,1000粉以上100元一条,大V另计,大致几千至上万一条。

因此也就产生了“养号”行为,自行注册豆瓣账号或是从闲鱼上买账号之后,组织会经常要求水军多发一些动态,活跃度更高的账号不容易被平台判定为水军,但小水还是能够一眼辨认出水军账号:那种没有别的内容,只有电影打分行为的账号。一个有趣的悖论是,水军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得自己“更不像水军”,小水的老板大武会表现出对“常做水军的账号”的不屑一顾,他们更偏爱的是高质量精品账号,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更高的信服力。

一直线上作业的小水从没见过老板大武,他的公司注册地在武汉,他的另一个同行朋友公司注册地在安徽,大部分注册在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体量规模上都是中小微公司甚至皮包公司。大武曾说过“一部中等体量的电影,除开成本,我赚三到五万,电视剧和综艺赚不了这么多”,旺季时公司收入在几十到一百万左右,疫情则对他带来了不少打击。

而小水担当的角色,就是“中间负责拉人头的”,她表示头部项目难以刷分,烂片尤其是受众非豆瓣青年的网络电影这类长尾内容,观看打分人数很少,分数是能够被刷上去的,在小水和她的前同事们看来,粉丝刷分控评行为也是一种“免费自来水”,但通常不会很持久,“首日高分次日下降”就是很明显的粉丝控评片。

另一名做过水军的95后阿雄则是水军食物链底端中的一员,负责文案撰写,他表示自己的报酬大概是“每次几十条,每条几块钱,包括好几个项目在内”,不负责发,只负责写。

“翻车”的时候也常有,比如小水的老板就曾被曝身份,还有另一名电影大V。尽管收入可能不错,但让小水觉得不舒服的是,她本人也是一个影迷,对电影、电视剧品质有自己的坚持和要求,始终觉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见不得光”,所以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我们是电影宣发必不可少的一环吗?我们和正规的宣发公司、KOL又有什么区别呢?”小水问道。

我在豆瓣做水军那些年:揭秘“刷分”背后“灰产”

曾经在豆瓣工作过的小A表示:“水军无法完全避免,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撼动豆瓣评分的公信力,目前豆瓣评分仍然是最具有口碑参考价值的数据。”

另一个从业者则表示:“在电影上映前,我们会组织人员在豆瓣、猫眼、淘票票刷想看。”在刷分时,他们会以同期上映的同等量级电影为参考标准。

大众点评同样存在刷分。据亲身经历的大众点评VIP7级用户小F透露,组织者被称为“局头”,经常会在群里发布“某店免费霸王餐消息”,需6图加140字优质点评在小红书微博点评等多个平台发布,商家自己承担餐饮费用,给自己把分数刷上去,未能完成者则会被拉黑。

其实,水军又何止是存在于豆瓣,从抖音快手到微信B站微博,水军的身影无处不在。

  豆瓣“慢商业”化,如何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

豆瓣评分是如何拥有今时今日地位的?豆瓣上线之初的原始形态只有“豆瓣读书”,“豆瓣电影”是在两个月之后,由“爱看电影”小组进化而来的。

早年间的豆瓣有着良好的社区氛围,也因此沉淀了一批有圈层影响力的优质用户,“标记”行为成为一种自我记录的仪式感,同样也是一种寻找同好的方式,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标记之列,使得评分“口碑权威性”逐渐深入人心。此后类似豆瓣与毕志飞的“对撕”事件不断,更提高了其知名度,去商业化和独特的算法机制进一步维护了这种“纯粹性”和“权威性”。也正因如此,随着用户体量扩大,粉圈生态和水军灰产近几年来也越来越多地入侵豆瓣。

就其算法来看,越多人点“看过”的电影,评分公正性被人为操纵的可能性越小。由于产品五星机制的设计,相比十星机制设计的评分网站如IMDB而言,豆瓣高分区间分布更多。不可否认的是,豆瓣评分具有一定的“文艺青年喜好倾向性”,与国外的烂番茄、IMDB 、Metacritic等评分网站相比通常有差别,动画片、爱情片等更有“文艺清新”属性的类型可能评分更高,例如喜剧片等不太受文青待见的类型通常评分偏低。

值得警惕的是,除了水军灰产之外,豆瓣评分正在越来越多地沦为情绪宣泄出口:有一面倒的五星,就有一面倒的一星。在227事件中,肖战出演过的所有影视作品,从《庆余年》到《陈情令》均被狂打一星,用以表现对他本人的抵制,《余欢水》因讽刺女权言论得罪女性群体,评分从开分之初的8.5分猛降至7.4分,并上升到正午阳光整个公司,“由个人上升到整个剧集乃至整个公司”的“一星运动”不在少数。

我在豆瓣做水军那些年:揭秘“刷分”背后“灰产”

另外,自身成为众多水军的安身立命之地,甚至让他们赚得盆满钵满,当年的许多大V也已转型成为了KOL,例如“桃桃淘电影”,与之形成对照反差的是,尽管拥有独特的音影书兴趣社交属性,很早就已采用个性算法推荐机制,但“文艺青年精神角落”豆瓣的商业化进程一直十分堪忧。

十几年成长历程中生发出陌生人社交、票务平台等无数种可能,却又一一错过风口,2011年的5000万美元C轮融资后,豆瓣时隔9年才迎来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战略投资。从分散APP的失误,到多次改版的瞻前顾后,再到维护用户体验的坚持,甚至因此而拒绝广告,时不时就会有媒体出来凭吊一番豆瓣,但某种程度上,豆瓣也因为互联网世界绝无仅有的“慢”和“去商业化”的坚持,而获得了包括投资人和用户在内的另一种尊重。比如此前刷屏的那篇《阿北不是老板,豆瓣不是公司》。

水军和粉圈入侵危害评分公正性,商业化缓慢,多重压力下,不断被唱衰的豆瓣能够维护那份“精神角落”的纯粹吗?一切都是未知数。无论如何,对于爱它的那个小众群体来说,豆瓣是独一无二,并且无可替代的。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来源于互联网与网友分享,本站只做收集与展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