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夕:ofo这个选题还是有余温的,不过能被挖掘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了,引发的声响也难免集中在「别扯这些没用的,就说押金什么时候可以退吧」这个拥有广泛共鸣的抱怨上。
看了豹变发的「ofo生前的最后一个夏天」,充满了扫墓的香火气味:
- 就在一年前,ofo还在京郊办了4周年庆,戴威是想借这个机会点兵,试图把ofo的残余车辆整合起来改成有桩模式,看看能不能解决运营成本的问题,员工们都不敢发朋友圈,怕被骂这个时候你们还有心思搞司庆;
- 有桩意味着用户不能随地停车,这可以让ofo省掉找车拖车的成本,地方政府也挺欢迎这样的设计,但是一切都晚了,在沉船上研究引擎,注定无处可用;
- 这算是ofo在主营业务上的最后一次自救,用了不到5个月的时间就宣告失败,数据没有起色,员工也都没什么动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ofo开始启动资产清算;
- 资产清算的过程也很简单,把所有城市的ofo单车全都拉回仓库,由报废厂竞标出价,最后每辆单车折成25块钱的现金卖掉,相当于当初制造成本的1/10,只能算是止损罢了;
- 组织的消亡是溃败式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员工准备提交离职报告的时候,才发现HR、财务都已经先离职了,连报销都找不到人,供应商来北京要债,也只能收获人去楼空的寂寞;
- ofo的员工出去求职时隐约感到这段工作经历成了自己的负资产,甚至希望把ofo从履历表里删掉,也有人对媒体还关注这家公司感到意外,表示故事早就结束了,「还要写吗」;
- 用户排队退押金时,ofo尝试了很多办法,其中通过经营商城引导用户消费购物然后在以返利形式把押金给「退回去」的方案,结果反而这个项目还盈利了,与此同时也遭致大量用户的恶评;
- 累计融资超过100亿人民币的一家公司,就这么轰然倒塌了,在这短短4年时间里,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什么事情都发生过,什么事情也都没有结果,直到满地尘埃,声名狼藉,真正能够留下的东西,几无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