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皮网首页 收藏本站 分享生活的乐趣
联系我们 手机版 分享

扫码订阅

首页 > 趣闻 > 正文

为什么明明可以只按小说拍就很好的影视作品非得改编?

2020-4-30 12:00 热度: 1,777 责编:一朵梨花压海棠

为什么明明可以只按小说拍就很好的影视作品非得改编?

作者 / 高飞龙

简言之,照着小说原样拍是做不到的,也拍不好,必须要改编。

曾几何时,我也曾对金庸剧的改编深恶痛绝:明明原作那么优秀,为什么要搞那么多愚蠢的改动?

后来才懂,小说和影视剧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无法将小说原封不动地搬上荧幕,就算勉强做到了,也无法得到优秀的影视剧作品。

一.这种鸿沟首先在于,小说和影视剧所包含的信息量、情节线数量和故事节奏都完全不同,无法直接照搬或者简单转换。

1. 小说的信息量太大,远远超出了影视剧的负载能力。

一部小说的信息量远远大于一部电影可以容纳的量。在托尔金笔下,从《霍比特人》到《指环王》,其实总字数并不算很多,但翻拍出来的电影加起来足有 20 多小时,还只是抽出了一小部分信息!这电影已经快拍成电视剧了,也完全无法承载原作的信息量。

就算是真正的电视连续剧,也承载不了长篇小说的信息量。《三国演义》拍到 84 集,只是挑出了极少数经典剧情串在了一起而已。金庸的大部头平均每部 90 万字上下,一般翻拍成 40 到 50 集的连续剧,总信息量起码少了 90% 以上。

2. 小说中的情节线太多,远远超出了影视剧的表达能力和观众的接受能力。

一个故事的推进,一般要有一条主情节线(或者一明一暗两条主线),再有几条辅助情节线。再单调的电影也会有 3 到 5 条线,多一点的说不定会有 6 到 8 条线,电视剧也差不太多。可是像金庸武侠这等顶尖通俗小说,有时候可以有几十条线......

影视剧是在荧幕上讲故事的艺术形式,要如何表现这么多条情节线?就算荧幕上能表现,编剧能写出来吗?观众能接受吗?

3. 小说中的文字表达与情节展示节奏,和影视剧的节奏无法等价转换。

荧幕向我们传递故事,要借助图像和声音,而小说却是通过文字来传递。不同的人看小说速度不一样,也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而我们从影视剧接受故事的速度却是固定的。

影视剧里的对白,需要构建冲突来推进剧情,独白或是超长对白是一种禁忌。观众看一个镜头 10 秒或最多 15 秒,就会产生疲劳感,你要把台词设计得多经典,才能让大家忍住疲劳,看你一个一分钟的单一人脸镜头?

这两年最受好评的网络小说家爱潜水的乌贼,他在《奥术神座》里用几百万字铺垫了一通“嘴炮”的高潮,作为通俗小说来说,效果非常成功,可如果直接翻拍成影视剧,用一个几分钟的长镜头去展示一个人物的独白,谁能受得了?

除了表达的节奏不同,推进剧情的速度也是不一样的。电影的长度是固定的,如何分幕和把控节奏,已经有了成熟的理论。电视剧的节奏还要分为每集的节奏和整体的节奏。小说的情节节奏可就太不一样了,理论上来说要灵活很多。

二.更严重也更根本性的问题在于,小说和影视剧存在着表现力上的根本差异。

1. 小说擅长刻画人物的心理冲突,而影视剧擅长刻画人物和外部环境的冲突。

任何故事,都是围绕着三种冲突展开的:个人内心的心理冲突、人物之间的冲突、人物与外部环境的冲突。而三种最主要的故事艺术形式——小说、戏剧和影视剧,其天然表现力所偏向的方面是完全不同的。

最纯粹的文学艺术总是蕴含着丰富的个人心理冲突,再由心理冲突推动人物间冲突,最终传导至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所以小说相比戏剧和影视剧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可以毫无障碍地刻画人物的心理冲突。

影视剧则是完全反过来的,大荧幕天然就擅长表现人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再从这些大冲突里引入人物间冲突,最后再从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尝试着揭示其内心冲突。不同于小说里随处可见的心理描写,你要怎么让一个演员精准地展示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变化?最多只能通过细节的动作来侧面揭示,总不能加个又尴尬又愚蠢的旁白吧?

所以,越是高质量的小说,越是“纯粹”的文学,越是难以改编成影视剧。因为两者表现力的优势领域不同。最适合改编的小说,是那种在三个冲突维度上都有建树,尤其在人物与外部环境冲突的维度上有大量着墨的。

2. 影视剧往往无法表现出伟大文学作品刻画出的伟大意象。

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能刻画出伟大的意象,高于文字表达的意象,富含哲理和美感的意象。这种东西根本没法在荧幕上展现......你要怎么改编卡夫卡的作品?怎么表现川端康成的残缺美?博尔赫斯的作品只怕得翻拍成科幻片吧?

所以容易改编翻拍的,往往是那种俗称的“通俗”小说,因为文学性不那么纯粹,故事性更强一些,比如福楼拜、大仲马、马克·吐温、金庸等等。文学性不纯粹不代表作者不伟大,只是他们在自己故事中的追求方向和另一些作者不一样而已。

3. 值得翻拍的优秀文学作品,其原作者水平往往太高,编剧比不上。

退一步说,哪怕是这些笔下作品最适合改编的作者,你能找到和他们同等水平的编剧吗?

福楼拜被称为是“电影风格”,马克·吐温的故事有丰富的人物与环境及其他人物的冲突,金庸更是博采众方,直接把小说朝着能够荧幕化的方向写。

可是,有几个编剧能赶上他们的水平?把故事标准降低到自己的水平去改编,说不定还能改出个圆润点的故事来。不降低标准,强行上原作者的水平去改编,那肯定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写崩了就算是奇迹了。

三.除以上两点之外,很多特定小说如果照着原样翻拍,还会产生各种其他问题。

比如最典型的就是《倚天屠龙记》。过去两年,武侠群只要一聚会,就会讨论《倚天屠龙记》的改编问题,因为这部小说实在是太奇葩了,存在一个改编的巨大拦路虎——主角问题。

众所周知,金庸的主角几乎从不直接出场,非得搞几个“林平之式”的假动作。可《倚天屠龙记》的假动作也太多了:

刚开始是郭襄,然后是何足道,终于张君宝出来了,大家说“哦!张三丰!主角肯定是他没错了!”接下来忽然几十年过去,变成了张三丰弟子们的故事了......俞岱岩和屠龙刀的情节紧扣主题,他总是主角了吧?没两章俞岱岩废了,五弟张翠山接棒......好嘛,接下来所有维度的冲突全部围绕张翠山,“女主角”也出来了,整个世界都围绕张五哥转动了,而且剧情全面铺开了好多章,主角就是他了吧?结果一本书过去了,他居然死了!又换成他儿子了......

金庸的小说这么写,读者还可以接受。可你说要是一部 50 集的电视剧,演到 15 集、20 集给你换个男主角,观众会不会骂着街地去退票?豆瓣评价负分滚粗?

我觉得这里的问题在于,《倚天屠龙记》这部小说,本来就介于单主角和多主角之间,作者想要刻画的是男人之间的感情,是张三丰以下武当三代的男人们,最多插进来一个谢逊,这些人才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团。与其说张无忌是男主角,不如说他是主角团的代表,是将主角团联系为一个整体的关键人物。相对主题而言,主角团以外的其他人物全是可有可无的。

可多主角的故事,是影视剧最难挑战的那种故事。绝大观众需要移情于男女主角,才能有兴趣看下去,主角变来变去的,要求观众可以抽身于外,理性的思考背后的故事,这要求也太高了吧......

《三国演义》那么精彩,可刘关张死后的那几十集,大家都不喜欢看。第 77 集“秋风五丈原”里诸葛亮死后就更没人愿意看了,有几个人能记得最后 7 集的剧情?

我们过去有过一些成功把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例子,比如《四大名著》。但我一直觉得,像《三国演义》和《红楼梦》这种代表着我们过去电视剧巅峰的作品,其实更类似于戏剧话剧舞台剧而非影视剧。

比如最近抖音上很火的《三国演义》片段,曹操的“操安能以血补天哉”或是“竖子不足与谋”等桥段,还有前几年 B 站上火到不行的诸葛亮骂死王朗,全是戏剧型的独白或对白。这些桥段至今可以令人津津乐道,一方面是由于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们演得实在太好,另一方面是直接用了原著里字字珠玑的书面化台词。

要知道,影视剧里一般是不能用书面化台词的,人物对白要越日常越白话才越好,只有在看戏剧话剧时,大家才能接受那些书面化甚至诗化的表达。所以仔细想一想,如果把这些经典片段当成舞台剧来看,有什么毛病吗?毫无破绽。

我们今天评价《三国演义》,大家都会说只不过场景差了一些,毕竟那时候没钱没技术嘛,但是演员的表演是无法重现的高峰。你看没毛病吧,这到底更像影视剧还是用摄像机拍下的舞台剧?

说句可能大逆不道的话,我觉得我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什么真正成功的翻拍影视剧。现有口碑好的那些,要么更近似于上面说的这种“摄像机前的舞台剧”(这方面我们水平要高多了);要么就是原著很差然后完全重写出来的剧本,比如某些清宫剧。

要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翻拍成一部好的影视剧,我们要走的路还远着呢。毕竟这种翻拍也是有很高含金量的,不是你照搬原著就能成就“双经典”的。

来源:知乎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来源于互联网与网友分享,本站只做收集与展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