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皮网首页 收藏本站 分享生活的乐趣
联系我们 手机版 分享

扫码订阅

首页 > 趣闻 > 正文

贫贱夫妻百事哀能哀到什么地步?

2020-4-23 13:30 热度: 708 责编:一朵梨花压海棠

贫贱夫妻百事哀能哀到什么地步?

作者:刘震撼

唉——我先叹口气。

前几年,我家前面有对夫妻,一直没什么钱,还住在老式的土胚房里,眼看着周围邻居一家家都推倒土胚房,盖起了砖瓦水泥二层小楼,他家的土胚房就格外显眼,他们两口子觉得出门没法见人,抬不起头来。

于是夫妻俩狠下决心,也要向别人看齐,可是没钱,除了他们省吃俭用积攒的一笔盖房资金外,还差着一截。

只能跟别人借。

问题是娘家婆家的亲戚们也都不富裕,朋友里也没有大富大贵的,能借给他们的钱有限,最后借遍了,发现还有缺口。

夫妻俩一合计,只能省了。

盖房子怎么省?一砖一瓦、水泥人工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这怎么省?

能省。

——不买新砖,去捡别人不要的旧砖、废砖、半截砖,建筑材料这块就能省下一大笔。

可这种砖盖的房子质量怎么样?能不能住人?

他们问过村里的老泥瓦匠,答案是能,只不过房子盖起来,能住的年限短一点,比如别人新砖新瓦盖的房子能住七八十年,你们的最多三十年,也许五十年。

三十年就三十年吧,穷人嘛,只能先顾了眼前,三十年后的事儿留给儿孙去解决吧,再说,能敞敞亮亮住三十年也知足了。

她还关心一件事,捡来的砖里一多半是半截砖,盖起来能好看么?

能行。泥瓦匠说可以把整砖砌在外面,半截砖砌在里面,再拿水泥一抹,别人看着就是新房,完全不是问题。

最后泥瓦匠给他们一核算,减去砖钱瓦钱,他们手里的预算大差不差,勉强能把房子立起来。

他们很高兴,每天起早贪黑,丈夫开着电三轮在附近几个村的垃圾点转悠,就捡别人不要的旧砖半截砖,媳妇呢,则是拉着小平板车捡村里的,夫妻俩分片包干,分工明确。

期间也有人让他们去给自己家拆房,反正拆下来的砖瓦都给他们。

我不大清楚农村盖一套二层房子连院墙需要多少砖,估计至少也得大几万块,几万砖是小事,关键是旧砖上面留着当初的水泥抹缝,坚硬无比,极难祛除,所以他们辛辛苦苦捡回去,晚上还得熬夜,用水泥瓦刀一点一点把上面的水泥层砍去。

这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耐心活,轻重都不好拿捏,轻了砍不下来,重了容易把好端端的砖砍成两半,本来就是旧砖老砖,能保持完整总是好的。据我妈说,他们夫妻俩经常吃过晚饭六七点钟就开始砍,一直砍到半夜甚至凌晨,早晨还得早早起来开着三轮拉着平板到处转悠。

砍砖这活,听着简单,实际上是很辛苦的,还经常伴有危险,就算农村人常干活,手粗糙,有老茧,但还是经常被磨的双手出血泡,一不留神,瓦刀砍到指头上,轻者流血,重者骨折。

他们夫妻整整捡了一年砖,砍了一年砖,白天捡晚上砍,到最后双手变形,贴满了创可贴和纱布,黑瘦憔悴就不说了,因长期单调重复性的劳动而导致的驼背、肩周炎、颈椎疼、腰间盘突出........可想而知他们盖这套房子有多辛苦。

当然,这只能算苦,不算哀,哀在后面呢!

不管怎么说,盖房子的砖瓦总算凑齐了,房子如愿开工,个把月就起来了。

房子盖好了,需要庆贺一下,俗称暖房,亲朋好友都要来捧场,随点礼金,好让他们添置点新家具电器什么的。

多好个事儿啊!幸福生活就在眼前招手。

这家的媳妇却在二楼,她一砖一瓦捡回来盖起来的新房的二楼,半夜上吊了。

为什么?

——没钱装修,新房子是盖好了,可地面没钱铺瓷砖,墙面没钱刷白灰,家里处处都是裸露的水泥地水泥墙,暖房那天,亲朋好友以及四周邻居都要来吃饭,来恭贺,她觉得太寒碜太寒酸了,脸上挂不住,到时候大家笑话怎么办?可手里实在是没有一分钱了,连暖房那天准备的饭菜烟酒都是赊账来的,就等别人随的礼金到手后再去还上。

——她觉得实在没脸见人了,冥思苦想无路可走,越想越活不了,只好一死了之。

听说这事的人无不唏嘘。

她死之后,她男人拿着办丧事收的礼金去还债,债主们纷纷婉拒,让他回去先把房子装修了再说,省的她在地下不安。

一年后,她男人再婚,娶了新媳妇,好像还添了个孩子,一家几口算是幸福的生活在敞敞亮亮的新房子里。

唯独她不在。

贫贱夫妻百事哀,有时候哀不在贫贱,在别处,那才是最深切的哀。

唉——容我再叹口气!

——————————回复评论区————————————

1我们那边不算很穷,不是鸟不拉屎的山区,附近有厂有矿,工作机会多的是,当然,因为机会多,所以工资普遍不高,男人一般每月两千多,女人一千出头的样子。

真要是穷乡僻壤,除了种地没第二条路,反而倒简单了,出门打工就是,反正在家活不下去。

还有,人活着不能只算经济账,还有很多别的顾虑和考量,你看,夫妻俩每月能挣三千多,守家在地,不耽误农活,加上村里逢年过节分米分面,吃喝这块不用发愁;儿女还小,能照顾抚养,父母年老,能及时赡养,亲戚朋友大多都在当地,少有在外打工,在家不影响亲情联络。几乎算是两全其美。

当然,出去打工挣的多,但开销也大,父母儿女都得抛下,情感帐首先就不划算。

人首先是情感动物,其次才是经济动物,加上观念保守,所以在家上班是个最优选择。

没成家的当然可以天南海北到处浪,但成家立业,上有老下有小的就要顾虑重重。

2再次询问我妈,得到细节:

他们家盖的房子花的也不是小钱,全部下来大概小二十万吧!

一半是他们的积蓄,一半是借款。

男人其实是一边上班,一边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开着三轮去附近捡砖,女人是每天拉着平板车转悠,晚上砍砖的主要劳力还是靠女人,毕竟男人得起早上班。也就是说,新房子需要的几万十几万砖几乎都是女人的功劳。

哎,这一说更让人难受。

3按说夫妻俩一年小四万的收入,怎么还这么局促?

一部分是孩子的教育抚养;一部分是父母的赡养;最大部分是农村各种人情往来的开销,几乎能耗尽一半,礼金200是打底,关系稍好一点就是500,再好就上千了。

家人、婆家亲戚、娘家亲戚、同学、发小、厂里同事、左邻右舍、村里熟人、邻村熟人......每月接到三五个请柬是正常,到每年婚丧嫁娶的高峰,每月几乎能有十个请柬。

这么一算,年底手里能落下多少?最紧张的时候怕是连年也不敢过了。

————————————————

在城里住过很多年,我就发现很多城里人对死亡没有什么具体而微的体验和直观感受;

因为优质的医疗资源一定是集中在城市里,而很多城里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医疗保障,比如老人生病了,第一反应一定是去医院,所以,很多城里人听说亲朋好友病了,一般都是周末带个果篮和一束花去医院探望一次,而后忽然一天听说那人去世了,在葬礼那天去殡仪馆吊唁一下,也就过去了。

这个过程是看不到死人的,去医院探望见的是活人,等去了殡仪馆见到的是一罐骨灰。对一个生命的逝去不会有直接的心理冲击,也就不会有多少感慨和其他负面情绪。

乡镇就繁琐的多,有的地方讲究停三、停五甚至停七,人过世后要在家里停放三天五天甚至七天,以~前一阵子我家后面一个自杀的哥哥为例,当天听说后,我去他家帮忙,人就放在屋子里的木板上,身上盖着白布,脸上蒙着白麻纸,来慰问的人就坐在旁边沙发上和嫂子轻声聊着天开解她,下午的时候棺材买来了,于是一帮人要帮着把尸体抬进棺材里。

院子里的灵棚也搭好了,棺材要放在灵棚下停放三天才下葬(我们这儿有村办公墓,火化还没普及,仍旧以土葬为主),而这三天里棺材盖是不能钉上的,要错着一条缝隙,所以这三天里,家人、亲属、朋友、村人都在棺材旁来回忙碌,小孩子嘻嘻哈哈打闹追逐。

从小在这种环境里长大,谁家有人去世都会习惯性去帮忙,尸体死人棺材见惯不惯,导致对死亡的看法反而跟城里人一样,一声感慨也就过去了,算得上殊途同归。

记得有一年冬天气候反常,特别特别冷,村里很多上年纪的人接二连三的去世,几乎每个礼拜都有一家办丧事,而冬天又是很多人家预备办喜事的高峰,所以可想而知,几乎整个村子的人就没闲下一天,去给这家丧事帮忙,跟着又去另一家喜事帮忙,从腊月一直忙到过了正月十五,我记得很清楚,那俩月我们家整整随了三十五份礼,真是痛苦无比。

评论区有人对男人很快娶上新媳妇表示悲凉和痛恨,实话说,我一开始也是这种看法,但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其实也是正常的,无可厚非的。

一个农民如何尽快还请欠债?或者说,遇上资金困难,怎么尽快解决?

限制条件是:不偷不抢不借高利贷。

很简单,找个正大光明的由头,办一场喜事,接上几万块礼金就能暂时性顺利渡过难关。

有很多外国人诟病中国人的随礼陋习,也有不少负担重的国人也在诟病随礼陋习,如果看透本质,你会发现,这种陋习实质上是一种资金储蓄和信用储蓄制度,你一直在随礼,等于一直在小额储蓄,等到你家有婚丧嫁娶,别人来随礼,等于你一次性取出了一大笔定期储蓄。

这算是古人发明的一种原始金融手段,在经济不发达,社会发展低级,人们应对天灾人祸日常危机的手段单一的过去,这算是很高明的做法。

当然,现代社会里,人们可以有很多选择,银行贷款、股票、基金、黄金、创业投资、房产、保险、读书.........规避风险的手段多种多样,自然,随礼这种事就显得低级原始,被不堪重负的人视为陋习。

可咱们是发展中国家,各地发展不均衡,城乡发展不均衡,这种手段也有它存在的根基和道理,关键是,它还很保险——因为不只是资金储蓄,它还是个信用储蓄制度。

谁家婚丧嫁娶至少也要两三天吧,事务繁杂总得需要别人来帮忙,一家办事,你只随礼,舍不得花时间去帮忙,两家办事,你舍不得浪费时间去帮忙,三家办事,你还舍不得上班请假去帮忙,那么长期以往,轮到你的时候,大家自然袖手旁观看你焦头烂额——因为你信用破产了。

当然,社会总是向前走的,现在大家的观念也在变化,农村也不例外,很多人办喜事统一去饭店酒店,丧事也会越来越简易,人死之后直接火化殡仪馆,城乡越来越趋一。

所以,她死后一年男人就娶老婆,情感上大家难以接受,但现实确实需要——我们只是旁观,不是当事人,无法理解他的难和苦,人心都是肉长的,夫妻俩同甘共苦好多年,好不容易一起完成家里的大事,妻子却撒手西去,我是不信他忘恩负义还是其他什么的,他一定是最痛苦的那个。

一句话,人死如灯灭,没就没了,死就死了,活人还得继续点着,熬干那碗灯油。再海誓山盟,再情深义重,也没有活人追随死人而去的道理。否则,那就不是现实,而是童话和传说了。

来源:知乎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来源于互联网与网友分享,本站只做收集与展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