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皮网首页 收藏本站 分享生活的乐趣
联系我们 手机版 分享

扫码订阅

首页 > 趣闻 > 正文

人生第一个大选择,可能真没那么重要

2019-7-3 17:40 热度: 743 责编:一朵梨花压海棠

人生第一个大选择,可能真没那么重要

文 | 唐云路

来源 | 人间像素

(微信号:lucanighttalk)

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帖子觉得有些感慨。

在填志愿的孩子对妈妈说:“妈,万一我在祈祷去北京,你再祈祷我留在上海,这就太惨了”

妈妈说:“我才不祈祷你去哪里呢,我就祈祷你能去你想要去地方,过你喜欢的生活。”

人生第一个大选择,可能真没那么重要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高考之后填志愿可能是人生第一次自己选择往后的走向。你去向哪里、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从这里开始。

或者一开始没做自己最喜欢的也没关系,拐了几个弯也可能还是会回到那个路口。

我的朋友茶茶,是一名敬业又有灵气的化妆师,常常见她在朋友圈里分享花几个小时、数十道工序做头饰的照片,但是这次问起专业才知道,原来她是学会计出身。当初想学美术却被家长改了志愿,最后从一所知名的会计学校毕业,最终兜了一圈做了化妆师,捣鼓起与美有关的事情。

所学专业可能真的和你最后从事的职业没什么关系。

我做了一个小调查,收集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

学金融学专业的最后做了脏辫师,对后辈选专业的建议是:开心就好关键看命;

学材料专业的最后去了 AI 创业公司做售前,建议除非家里有矿,别选生化环材;

市场岗位的实习生,其实本专业是学野生动物,自己业余还在酒吧驻唱;

一心想学新闻,家里教历史学的长辈建议本科先学历史,历史的研究方法确实对做新闻有帮助,不过因为对电影的爱好,研究生读了电影后来就做了制片;

甚至还有学什么就做了什么的,觉得自己是异类:

没上高中的时候就决定进互联网工作,没有跌宕起伏也没有一波三折,感觉自己错过了好多。

第一个故事来自阿行。

阿行是我在参加活动时认识的姑娘,脑子活络、办事靠谱,天生就像吃 marketing 这碗饭的。

万万没想到她曾经学过四年通信。原因则更加出人意料:她一心想要离大自己一岁的男朋友的学校近一点,高考前,阿行拼命努力了一年,最终如愿以偿和他去到同一所学校,但是对录取她的通信专业一无所知。

大学四年专业课学得极其痛苦,不过毕业后阿行还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机缘巧合之下做了活动营销,一做就是五年。

至于感情故事的结局,当然是两个人并没有在一起。

许多朋友问过阿行有没有过后悔,这个情路不算顺利的姑娘想起努力学习的那一年,从来没有后悔过。

人可能都会走回适合自己的路,但是回想起年轻的时候会为一个人拼了命努力,可能也就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回忆,也不能说不值得。

第二个故事来自李天飞老师,在中华书局做了八年编辑之后,他辞职在自由创作,做传统经典和普及和神话故事的科普,并在音频平台上讲西游、讲封神,神神怪怪与传统民俗的故事他张口就来,但是少有人知道他本科学的是航海。

1999 年李天飞参加高考,学理科,志愿填了大连海事大学,专业叫轮机工程。

同期毕业的同学薪酬很高。但是读了这个之后觉得这不是自己的终极需要:「虽然懂很多技术,但对人的自身高层需要是不能满足。」

第一年没考上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他搞了个曲线救国,反正不管什么办法,先进北大再说。但是北大软件学院从本科毕业生里招考学生,他考上了这个专业,然而迷茫又来了:「是从事软件行业还是坚持以前的理想?」

一位他十分尊重的老师对他说:「人一定要有目的,目的明确以后才能谈怎么办。」

对自己一番审视之后,他的结论是还是愿意在传统文化上做点事情。一边读软件工程的第二学位一边考中文系,最后考上、读完,李天飞人生第二次告别通常意义上的高薪行业,高考之后花了八年时间,终于进入了自己想做的事情。

「有的人天生就是一帆风顺的,不会走什么歧路,我也希望我的孩子以后可以这样,但这些弯路也会给我带来财富,有一种非常独立的思想,我的人生不会被任何人所左右,就只做我想做的事。」他说。

第三个故事来自我的同门师兄。

他走完了这个专业少有人走完的路,从历史学本科、研究生、博士、博士后一路读下来,最后留校任教,非常高产地出论文、出书。

虽然许多人一生都会从历史学的学习中获得滋养,70%的人在本科毕业以后离开这个专业,最后能选择学术研究作为一生职业的人少之又少。

板凳要坐十年冷,做文科学术研究很可能是一辈子的冷板凳。师兄说,在做招生咨询的时候,家长们都在问能不能稳上经管实验班,A 专业和 B 专业哪个就业就好,而真正会因此走上人生转折点的孩子们,没有几个知道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是什么。

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并能为之持续付出努力,其实是一件相当幸运的事。

许多人进了自己挑的专业才发现和自己想的其实不是一回事,还好这时代给了我们太多重来的机会:

「在每一个要做出选择的十字路口,最重要的是认清自己的人生价值能在什么地方体现,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这样你才能走自己应该的走的道路,而不是随波逐流。」

最后一个故事,想谈谈换了许多专业的学者胡适。

1955 年,胡适在台大法学系做了一场演讲,讲到他自己填志愿的时候回忆起留洋前哥哥说的话:“我的哥哥特地从东三省赶到上海为我送行,临行时对我说,我们的家早已破坏中落了,你出国要学些有用之学,帮助复兴家业,重振门楣,他要我学开矿或造铁路,因为这是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千万不要学些没用的文学、哲学之类没饭吃的东西。我说好的,船就要开了。”

当时和胡适一起去美国的留学生共有七十人,在船上胡适想,开矿没兴趣,造铁路也不感兴趣,只好采取调和折中的办法,要学「有用之学」。当时康奈尔大学有全美国最好的农学院,于是胡适就决定去学科学的农学。

学了两年农学之后胡适决定转专业,也只有「性之所近,力之所能」这一条原则,简单来说就是:我的兴趣在什么地方?与我性质相近的是什么?问我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最后胡适按着这个标准转到了文学院。可是这也不算完,胡适获得的正式博士学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一生中,他一共获得了 35 个博士学位。

演讲当时胡适已经 68 岁,对着台下法学院一屋子学子,他说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所学的的是什么,「自己变来变去变成一个老不成器的人。」

这当然是自谦的话,但胡适最后说的话放在今天也仍然适用:「各位在此完备的大学里,目前更有这么多好的教授人才来指导,趁此机会加以利用。社会上需要什么,不要管它,家里的爸爸、妈妈、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师、做医生,你也不要管他们,不要听他们的话,只要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依着性之所近,力之所能学下去,其未来对国家的贡献也许比现在盲目所选的或被动选择的学科会大的多,将来前途也是无可限量的。」

六十多年前的这场演讲,结尾至今听起来铿锵有声。

本来这篇文章是想写写大家都是从什么奇葩专业走上了现在的职业道路。一个个故事听下来,几乎没什么人全力推荐自己的专业,什么「劝人学法、千刀万剐」、「劝人学医、天打雷劈」都冒了出来。

那些听起来轻描淡写的跨界转行,背后的艰辛步步大家都不约而同选择不说。但是,找对了自己想走的路,一直走下去,和一直坚持寻找想要的方向,都同样值得尊重。

毕竟,人生走出去的每一步,都算数。

文中图片由作者本人提供,茶茶、阿行为化名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来源于互联网与网友分享,本站只做收集与展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