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磨,但我宁愿以这样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自尊,也不愿以耻辱为代价去换取那种表面的朋友。”
深以为然,为了那份安全的归属感,我们拼了老命地去合群,为迎合别人,甚至不惜违背自己的意愿。这让我们耽误了不少正事。
《芳华》中的何小萍一开始就是个不合群的存在,短短时间内她几乎“得罪”了所有人,成为了众人调侃和厌恶的对象。但她却依然对这个世界报以善意,远离是非,做战地护士,她内心的充盈和丰沛是很多人都无法达到的。
而萧穗子,她游走在战友之间,听着她们的故事,聊着她们的话题,仿佛很要好,其实并不交心。在文工团解散时,同宿舍的战友都有了自己归宿,唯独只剩下她一个人留在空荡荡的文工团。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为了合群而合群,在群体中不负任何人,却惟独辜负了自己。
“不合群”不是标签,而是一种选择所以,又有人问:那我是不是就不该社交,不应该合群了?
你看,你又极端了。
合群没错,但要合自己该合的群,合属于自己的群。
《红楼梦》里,贾宝玉是最不合群的。所有人都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他偏偏中意才华横溢的林黛玉;所有人都认同,男尊女卑,他偏偏把男人贬成泥,把女人视若水;所有人都热衷,四书五经功名利禄;他偏偏拉着林黛玉,看闺阁禁书《西厢记》……
没有不合群的人,只有不合适的群,与其说他们不合群,不如说他们没遇到适合自己的群。
想讨好全世界的人,到最后跟谁都玩不好。
这是一个功利的世界。只要你有能力,再怎么孤僻也有人欣赏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