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昵称是马甲家的大学生:
今天是#国家公祭日# ,我与大家再分享一个今年的故事。
今年3月,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工作人员得知,一位海德堡大学医院的教授和家人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并伴有明显症状,但德国境内有效药品已断供,医院的防护物资也出现紧缺。情急之下,他只能求助于中方。
知道此事后,中国驻德国大使吴恳立即请团队行动,通过工信部迅速联系到浙江的一家医药企业。后者闻讯,马上决定免费赠送40盒药物,并于3月底将这批药物运抵德国,交到这位教授手中。
而这位海德堡大学医院的教授,正是约翰·拉贝的孙子托马斯·拉贝。
事情到这里,并没有结束。
考虑到拉贝对于南京市的特殊意义,且托马斯·拉贝所在的海德堡大学医院也已正式提出物资援助请求,使馆便将有关情况与江苏省和南京市政府进行了及时沟通。
收到消息后,南京市政府很短时间内便筹集了30000只口罩、620瓶抗疫药品和200套防护服,并通过江苏省包机于4月17日中午运抵柏林舍内菲尔德机场。
4月20日,全部清关手续结束,这批物资被运抵使馆。
在完成必要的消杀工作后,另一个实际问题就摆到了使馆工作人员面前:如何将这批物资尽快送到海德堡和拉贝手中?
如果走普通物流渠道,至少需要几天时间,在德国疫情吃紧的情况下,使馆决定把好事做到底,第一时间将爱心送达。
4月21清晨6点,使馆临时工作组就驾车踏上征程。这辆装载着抗疫物资的工作车由2人轮流驾驶,马不停蹄地驶往距柏林700公里外的海德堡。
当天下午2点,工作组顺利抵达海德堡,将物资转交给海德堡市政府和拉贝本人。
我们说回托马斯·拉贝的祖父约翰·拉贝,时间退回到1938年。
约翰·拉贝在1938年的2月乘船返回德国。由于发表了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演讲而被盖世太保逮捕。
他被审问了两天,然后被释放,但是当时他在柏林放映的马吉先生的录影被盖世太保没收了。他被允许保留他的日记,但是他必须签字保证,之后不能再发表任何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演讲,或者参与任何相关活动。
二战结束后不久,因为拉贝曾经的身份,无法领取就业许可证,为了生存,他变卖了珍爱的中国文物,以及所有的家当,到最后全家只能靠喝汤度日。
1947年3月,拉贝的处境传到了中国。当南京市民得知拉贝需要帮助时,反响强烈。几天之内,大屠杀的幸存者就为拉贝募集了约2000美元。
2000美元在当时不是个小数目,但由于德国战后状况恶劣,口粮分配不足,有钱也买不到食物。当时的南京市长沈怡在1948年3月得知情况后,以最快的方法,在瑞士购买4大包食品寄交拉贝,并向他发出邀请,让他全家陪他来中国安度晚年。
在南京市档案馆馆藏档案里,收有拉贝给沈怡的复函。信中说,包裹已抵达法兰克福。“我们只有收集野果,为孩子们加汤。而我们大人都靠干面包与汤度日,最近连面包也难以得到了。您一定能想到,获得食物包裹对于本人具有何等重大意义!”
在收到包裹的当晚,拉贝又给沈怡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全家均感无限快慰。
拉贝说,南京人民的友好支援使他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从1948年6月起,直到1949年4月,拉贝每月都收到一个救命的食品包裹。正是这些食品,帮助拉贝一家度过最为艰难的时光。
1950年1月5日,拉贝突然中风,倒在西门子公司的办公室里,并于当晚去世,后被埋葬在威廉纪念墓园内。
因德国对墓地占用时间有限制,拉贝墓于1985年到期,至1996年年底,那时租期已过,而无人续约,陵园管理处打算将拉贝墓清除。
拉贝的亲属便决定将拉贝墓地上的黑色花岗岩墓碑拆下,随后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供人缅怀。
从此,威廉纪念教堂墓园内的拉贝墓地再也无碑可认。拉贝的墓地就只剩下一小块用水泥条圈起的青草地,没有墓碑,更不存在雕像。
得知这个状况后,2007年开始,南京市便派专人前往德国柏林商议修葺拉贝墓地一事。
经过不懈努力,拉贝先生的墓地被重新修葺,并于2013年12月11日举行了落成仪式。另外,南京市还一次性付清了40年的管理费用。
多年后的今天,托马斯·拉贝,这个约翰·拉贝的孙子,受祖父与中国的往事的影响,继承了祖父的传统,对中国十分友好。
同时,他还在济世救人之外积极投身于促进民族和解的人道主义事业,在海德堡创立了约翰·拉贝交流中心。
有些时候,我在想,一个人的善举所产生的力量,到底能绵延到多久?可能这个往事能给这种跨越时空的因缘给出一个独特的注解。
而从我们来说,我相信,无论约翰·拉贝先生的后人提或不提,中国人的知恩图报之情定会经久不绝,永无止期......
【图1】拉贝先生墓
【图2-4】驻德使馆工作组赴海德堡为托马斯·拉贝运送物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