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皮网首页 收藏本站 分享生活的乐趣
联系我们 手机版 分享

扫码订阅

首页 > 趣闻 > 正文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2020-12-5 12:30 热度: 740 责编:一朵梨花压海棠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三国|实力差距明显,为何还能持久鼎立?

策划:邓 玲 玲

脚本:令狐小跑

编绘:锄 头

原创漫画 欢迎分享

话题聚焦:为何蜀汉托孤后翻盘,孙吴托孤后却翻车?

建安四年,袁术死后,孙策大败黄祖,劝降华歆,拿下了豫章郡,并迅速在江东站稳了脚跟,而当时曹操还在忙着打官渡之战,无力东顾,只得通过联姻的方式笼络孙策,孙吴势力初步形成。

而在孙策死后,孙权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佐下继位,并启用鲁肃等能臣,其后与刘备合作,打赢了赤壁之战。但赤壁之战后,刘备却上演了“借荆州”的戏码,并以此为根据地,成功入蜀,战胜刘璋,拿下益州。

至此,孙吴、蜀汉与曹魏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开启。

但英雄易老,再英明的雄主也架不住岁月侵蚀,三国先后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权力交接。

当时蜀汉面临的情况是最严峻的,刘备的继承者只有刘禅一人,但刘禅才华只能算中等偏下,在当时吴蜀关系尚不明朗、曹魏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以刘禅的能力绝对无法力挽狂澜,权衡之下,刘备作出了一个大胆且明智的决定。

大胆,是因为刘备托孤的重臣只选择了诸葛亮和李严(李严去职后,诸葛亮的权力没有制衡了);不仅如此,他给诸葛亮的权力堪称无以复加,甚至说出了一句惊人言论:“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三国志》)接着又让刘禅把诸葛亮当爸爸看待(“事之如父”),这样的托付,无异于架空刘禅,直接将蜀汉大权交接给了诸葛亮。

明智,是因为刘备心里有数,他深知诸葛亮为人,而且根据后面蜀汉国力迅速恢复、与东吴再次联合、以及数次主动北伐等情况,也可以看出,这个决策的正面影响既深且远。
而时过境迁,等到了孙权缠绵病榻时,情况也与刘备白帝城托孤相仿。一方面,十岁的孙亮无法撑起大局,另一方面,外敌虎视眈眈,没有时间等待孙亮长大,最终,孙权选择了孙峻以及诸葛亮的侄子——诸葛恪。

这期间还有个小插曲,就是大家都认为诸葛恪是托孤第一人选,但孙权却认为诸葛恪“刚愎自用”,最终还是孙峻担保之下,孙权才勉强同意让诸葛恪来建业,这其实也侧面反映了东吴当时的大臣里,并没有令孙权完全放心的人选。

果然,诸葛恪第二年就被孙峻和孙亮联手杀死,其后,孙峻、孙綝兄弟接连把持朝政,直到孙休上位才拿回实权,但此时的孙吴内乱早已积重难返。

那么为什么同样是托孤,二者的结果却截然不同?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第一,是个人能力与性格原因。孙峻与诸葛恪的能力都是有的,但他们的能力并没有达到能看清局势、力挽狂澜的程度,或者说即使能看清局势,他们也无意为他人作嫁衣。

孙峻骄矜狠毒的名声在外,私生活也一团乱,可以看出他既不是走慢火烹调路线的,也没有什么道德负担,后面杀诸葛恪、杀太子孙和,都符合孙峻的性格。

而诸葛恪的性格问题就更大了,诸葛亮早已指出他的硬伤,在于粗心,不知道体察细节,无法胜任严谨的管理钱粮等工作。与此同时,《三国志》中还记载了诸葛恪的一些“有才华”的事迹,比如,孙权让蜀国使者转告诸葛亮,说诸葛恪喜欢马,希望诸葛亮送一匹好马过来,而诸葛恪立刻拜谢,孙权很奇怪,问他为什么马都没见到,就提前感谢?诸葛恪说:“蜀就是陛下外面的马厩,您下了旨,好马自然会送到。”再比如,孙权问诸葛恪,诸葛亮和诸葛瑾哪个更高明?诸葛恪毫不犹豫地表示,自己的父亲诸葛瑾更高明,因为诸葛瑾知道选择明主,而诸葛亮不知。这些话听起来很机智,但也仅限于机智了,听着顺耳,细品又发现有些夸张而不实在。

因此虽然孙权在诸葛恪那里听了这么多漂亮话,但临到生命尽头,还是给了他“刚愎自用”四字评语。这种夸张、自大的性格令诸葛恪树敌不少,而疏漏的性格又让他沉浸在自己的功绩中,看不到隐藏于黑暗的危机。

第二,则是托孤人选的地位。诸葛亮是个全能选手,威望不用多提,统领各方事务早已不陌生,甚至很难讲,是刘备在托孤时将权力交给了诸葛亮,还是诸葛亮早就已经开始接棒,因此蜀汉的过渡非常平稳。可诸葛恪和孙峻是临时上位,连孙权都没有想好,更何况是朝局人心?两人之所以明争暗斗,就是因为谁也没有诸葛亮那般地位,更没有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但说到底,上面的两个原因只是影响因素,最根本也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在当时的内外局势。

白帝城托孤时,蜀汉虽然元气大伤,但夷陵之战已经结束,孙权还主动伸出了橄榄枝,另一边,曹丕忙着攻打孙吴,也在客观上给了蜀汉喘息的机会。

而在孙权死时,与孙吴对线的是司马氏,司马氏已经平定叛乱、血腥集权,将曹魏的实权完全接了过来,并且稳住了曹魏内部局势,拥有了向外扩张的实力。而另一边的蜀汉则是费祎&姜维的内外搭配,即使不如诸葛亮执政时期,也仍然可以做到时不时北伐。

而孙权死后,东吴内部人心本就散乱,暗流涌动,可还没等缓过来,同年(252年)就打响了东兴之战,接着第二年(253年)诸葛恪又主动出击,两场战事使得矛盾进一步激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诸葛恪坚持讨伐,而众大臣与百姓却怨声载道,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恪兵败、被杀,东吴陷入内乱,几乎是必然的。

《搜神记》里有个关于诸葛恪被刺杀的故事,很有意思:当时诸葛恪要去赴宴,家里的狗衔着他的衣服不让走,诸葛恪坐了一会儿,又要起身,狗便又去衔着他衣服阻止,诸葛恪不耐烦,便让人将狗赶走了,赴宴后,果然被孙峻杀死。

狗忠于主人,嗅到了危险而阻止主人前去,但狗又如何知道,即使诸葛恪不去赴宴,他的结局,东吴的结局,大概率还是不会改变。

参考资料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干宝《搜神记》等。

大事年表


200年,孙策一统江东,后遇刺身亡

208年,赤壁之战

214年,刘备得蜀

219年,襄樊之战

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称帝

221年,刘备称帝,夷陵之战开始

222年,曹丕伐吴

223年,刘备去世,刘禅继位,诸葛亮辅政

226年,曹丕去世,曹叡继位

228年,诸葛亮开始北伐

229年,孙权称帝

235年,诸葛亮病逝

238年,姜维北伐开始

241年,东吴“二宫之争”

249年,高平陵事变

252年,东兴之战

253年,费祎去世,诸葛恪被刺

254年,曹芳被废,曹髦继位

257年,孙峻去世,孙綝专权

258年,孙亮被废,孙休继位

260年,曹髦被杀,曹奂继位

263年,司马氏灭蜀

264年,孙休去世,孙皓继位

265年 司马炎称帝,西晋开始

280年 司马炎灭吴

来源: 铲史官漫画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来源于互联网与网友分享,本站只做收集与展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