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皮网首页 收藏本站 分享生活的乐趣
联系我们 手机版 分享

扫码订阅

首页 > 趣闻 > 正文

北京曾经缺电的日子

2020-8-16 10:30 热度: 840 责编:一朵梨花压海棠

@半个空中飞人 兄弟写了这篇和国家工业基础有关的好文章,来说明中国为什么之前不能去产业化高技术产业,因为客观条件不允许。

这也唤醒了我早年的记忆,90年代初,北京城区居民经常被拉闸限电,家家点蜡烛,在家写作业都是在烛光下完成的,白色的蜡烛是家家必备的,商店必须供应的。

我曾阐述过中国会是人类历史进程里,第一个进入全电子化社会的先进文明,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实现,这是中国人民的福气,是国家工业化的巨大成功,造福百姓,但这个背后却是中国曾长期缺电的历史烙印,我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经历了。

1990年代,《北京晚报》“百姓报道”版,右下角短短的一则“停电” 预告,常年提醒北京市民,做好停电准备。幸亏那时候是纸媒的主流垄断时代,否则像现在这种一切依赖电子终端才能活的人,根本无法适应。

1990年代初,很多北京人都知道一个事,“黑色星期五”,这是真实的漆黑,因为,这一天北京居民要承受拉闸限电的痛苦。那是个电力不足的时代,拉闸限电是北京城里的家常便饭。

为什么给居民停电、限电?因为工业用电不够啊。上世纪7、8、90年代,北京还不是21世纪的消费型城市,而是工业生产型城市,是工厂,厂矿很集中的北方大城市。

我记得当时家长和学校老师说过,咱们不用电,也得保证首钢不停电,炼钢是为了国家,不能没有电 。实际上,首钢有自己的电力供应体系,但意思表达就是要先保证社会生产,工厂运转,老百姓为此应该有觉悟来忍受供电短缺,要为更大的事做出一点小小的牺牲。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北京供电局局长还曾亲自给电网调度下达命令:“最近肥皂供应紧张,别给化工厂停电了!

所以,那时候北京居民经历的是什么呢?叫“生产计划停电”,还有一个更让人最头痛的事,人为事故和设备故障造成的停电,当时北京的电网非常脆弱。

即使有电,依然还是要遭遇不断停电,尤其是夏天,那会儿的北京可没有普及空调,只是刚开始普及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电风扇,就这样,居民楼里的电闸保险丝,总是熔断。

北京夏天的晚上,居民楼能跳好几次闸,一票大老爷们儿拿着手电筒,在晚上袒胸露乳的去更换电闸保险丝。(90年代可没有商品房的物业,居民楼都是单位的福利分房)。当时那种5A电表可脆弱了,钢针粗细的保险丝断了,大家就自己换上筷子粗的保险丝,总之在民用领域,工业标准特别能凑合。

不过那时候小孩子比较好奇,因为90年代中期,固定电话已经进入普通人家庭,大家都停电,就电话还能用,所以,一赶上停电后,小朋友们就拿起电话机给自己同学打电话,就像小猪佩奇给小羊苏西打电话一样,问你家停电了没?

90年代的居委会阿姨为了能让大家有电用,甚至会到居民家中做工作,告诉大家在没有换电表之前,除了冰箱外,大家尽量少开电器。同时,呼吁退休在家的住户周一到周五洗衣服,双职工周六日再洗,错开用电高峰。

有数据表明即使到了1996年,北京市区供电可靠率为99.841%,也就是说一年当中用户平均有13.92小时不能用电。

为什么北京这样的大城市,80,90年代,有资源,有关系,有权力和先富起来的人,要趋之若鹜的往发达国家跑,外国月亮那会儿真比中国圆啊,起码会感觉当时用电自由比中国人强多了吧。

想一想,90年代北京盛行歌舞厅和在不少酒店里,也有资本主义传来的各种高档消费项目了,什么三陪服务的,但动不动给你停个电,你能爽吗?又不是医院,五星级酒店总共没几个,没法配个小型发电机吧。

当时的发达国家必然是物质与精神的灯塔,首都北京都如此,中国广大农村得什么样?正因为没电或电力不足,中国当时的消费市场也不行,必须依赖外向型经济,产业结构也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如今,北京的电网水平早已赶超发达国家,所以这段历史也渐渐被人遗忘了。中国在90年代到今天的电力基础建设大发展,才是今天中国信息化社会繁荣的根本,没这些,哪来的电商云集,带货盛行?微博都存在不下去。

北京曾经缺电的日子
北京曾经缺电的日子

特别声明:本站部分内来源于互联网与网友分享,本站只做收集与展示,相关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相关内容!